“冷”知识“热”传播短视频正“抖”出知识普惠新红利

原标题:“冷”知识“热”传播 短视频正“抖”出知识普惠新红利

  高冷术语,复杂模型,晦涩公式,枯燥理论……说到科学知识,很多人脑子里会本能地想到这些。但科学知识就只能是“深奥连着深奥,枯燥接着枯燥”?

  至少在古生物学者卢静看来,并非如此。今年6月,她和小伙伴把吃黄焖鸡剩下的鸡骨头拼接还原,发在了抖音上,迅速成爆款,点赞逾百万。此后她边吃边“抖”知识上了瘾,把鱼、鸡、鸭、甲鱼等各种食材中吃剩的骨骼拼接还原,顺便科普些古生物小知识,结果每条短视频点赞量轻松破万。“让冷门知识‘酷’了起来”,是很多人对她创作的评价。

  “物理大神”、大学老师陈征,同样给出了否定答案。作为科普达人的他,经常左手科普右手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朝霞为什么是彩色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舟’会‘自横’,而不是‘自顺’、‘自斜’或者‘自转’?”……他曾发抖音演示“几百万电子伏特轰出来”利希滕贝格图形“束流树”的景象,还为此配上打油诗,结果视频播放量逾3600万次。

  在抖音上,像卢静、陈征这样的科普大咖还有很多。跟许多网红一样,他们很善于“带货”,只不过,带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知识干货。这些干货没有让人“不明觉厉”,只有通俗好玩还“涨姿势”。到头来,他们和短视频平台协力下了一盘“知识普惠”的大棋。

  知识普惠: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助推器”

  25年前,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勾画出了“知识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社会”图景。而今,知识付费社群、知识问答社区的兴起,还有满大街“这个世界正在加倍惩罚不学习的人”之类的标语,似乎宣告了知识社会的悄然来临。

  凡有风口处,必有“御风者”。在知识经济风口上,很多文化商人做起了借贩卖知识焦虑获利的“生意经”:推订阅专栏、搞付费音频、办OBS网校、卖讲座课程等。这些的确丰富了知识供给形态,但“付费”本就相当于网筛机制,会筛掉那些“长尾用户”,限制知识触达半径。

  相形之下,人们更需要的,是知识不限量、低成本的供应,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这份需求又可归结为四个字:知识普惠。

  知识普惠中的“普惠”二字,包含了两层意思:普及,意即覆盖的广度;惠及,是指获取的便捷度和知识本身的裨益性。“普及+惠及”的双重诉求,也对知识供给提出了要求:知识“内容池”要不断增容,还要面向大众开放,公众从池中“取水解渴”也该简单易得。而那些致力于推动专业知识“出圈”的科普,就是知识普惠的范本。

  知识普惠有着多重价值。对受众而言,知识普惠能降低知识获取门槛,引导民众扩展认知领域,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我素养。

  对知识供应者而言,知识普惠能让专业知识走出科研所、实验室,让知识创作者受到热捧,继而借由流量变现等途径将知识价值转换成商业价值,获得市场回报。

  对社会而言,知识普惠能加速“全民学习”时代的到来,也带动整个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涵养出更强劲的文化活力与创新潜力。

  知识价值的拓殖,关键就在知识的充分流动。在管理学中,知识流动过程和处理机制被概括为“知识流”,其内容是个四元组(KL、KT、KFx、KV),分别是知识层次、知识类型、知识流量、知识流速。而知识普惠,就是通过让多层次多类型的海量知识快速流动,来充分激活知识的效用,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也正因知识普惠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潜力发掘的撬动作用,近年来,国家层面将科普跟科技创新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将二者视作创新发展的双翼。在网上,科普平台矩阵业已成型,很多专业人士与内容平台也承担起了科普职责。多主体协作下的科普合力,切实提升了民众科学素养。

  短视频是实现知识普惠的绝佳载体

  知识普惠连着可期的社会愿景,但要实现知识普惠不容易:从知识供给端的丰富、供应链的夯实,到受众群的拓展、流量池的扩大;从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善、传播路径的优化,到接收壁垒的消除、理解门槛的降低,都需要系统性的“安排”。

  而短视频的兴起,就为知识普惠提供了绝佳载体。短视频的很多特点,跟知识普惠需要的“标准配置”耦合度极高,这般耦合最终也体现在了对知识红利开掘的加持上。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某某网络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