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中国经验”中亚分享携手共迎新挑战

原标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中国经验” 中亚分享 携手共迎新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计标准、会计人才等存在的差异,就好比是全球的铁路,有宽轨、有窄轨,也有标准轨,当货物从一个国家运至另一个国家时,必须卸货、再装货,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李扣庆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告诉记者“会计基础设施”建设的急迫性。

  在李扣庆看来,推进会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应该是“一带一路”合作题中应有之义,会计界责无旁贷。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硬支撑”离不开“软助力”

  事实上,基础设施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它所包含的公共服务内容是其他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但从不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往往集中于交通、能源、通信等“硬基础设施”,而对保障经济活动顺利运转的会计、税收、金融、法律等“软基础设施”关注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硬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离不开‘软基础设施’的支持。更进一步讲,如果‘软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交通、能源等‘硬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将面临严重掣肘。”李扣庆说。

  李扣庆是国内首次提出“会计基础设施”概念的学者。在他看来,会计作为财政乃至整个财经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家间商品、服务贸易、资金融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微观主体的投融资决策和宏观数据的准确性,还会影响到跨国交易的便利性和成本。

  “加强‘会计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前提。一个健全的‘会计基础设施’体系能在很大程度上将促使一国经济行稳致远。”李扣庆告诉记者,具体而言,“会计基础设施”包含3个要素: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监管体系和会计人才体系。其中,会计准则体系是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规范,其目的是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可比性;会计监管体系是以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为目标,由政府、社会等多种力量组成的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体系;而会计人才体系则是准则制定、完善、执行及会计监管的基础和关键。

  夯实基础,“中国经验”值得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会计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保驾护航。早在1995年6月,在研究注册会计师培训中心(国家会计学院前身)建设的现场办公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就指出:“这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是极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2006年,中国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大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与欧盟所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

  政府有关部门还在持续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变化,继续研究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与此同时,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全面施行《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

  在会计监管方面,我国《会计法》明确了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厘清会计监管思路,明确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权责范围,避免重复监管,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和会计风险。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建设国家会计学院等多种举措,整合全社会资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财政部于2010年出台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导会计人才培养实践,对会计人才梯队建设进行了系统、长期的谋划。

  “综合来看,中国在会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经验’值得分享。”李扣庆自豪地说。

  聚焦中亚现状,会计基础设施亟待提高

  李扣庆对中亚地区国家会计基础设计建设也同样关注。对于当前中亚地区国家的会计基础设施现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于今年携手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和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依托“一带一路”会计研究中心,聚焦中亚国家的会计基础设施问题开展了课题研究。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某某网络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